浩荡东流的金沙江,宛若一条绵长闪亮的丝线将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四座巨型水电站串起,就像串起四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这是中国另外的地方所无法拥有也无法比肩的水电奇迹。被这样一条江滋养着,心中的自豪之情自然无法用语言去形容。
从刚开工时的尘土飞扬到现在的投产发电,我始终关注着向家坝水电站前进的脚步,一次又一次地亲密接触,像是我倾倒在她的怀抱里,也像是她偎依在我的身旁。每一次采访,我总会浮想联翩,不由自主地把她的成长与川滇两岸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而这一切的联系,似乎都得从金沙江谈起。
金沙江地处中国长江上游,她雄奇、神秘、古老而又朝气蓬勃。其名字的来源,是因江中沙土呈黄色而得。金沙江又叫绳水、淹水、泸水,还是川藏之界河。翻阅有关的资料,我们会看到金沙江的发源地——20世纪70年代定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正源沱沱河。2008年调查建议当曲的上源且曲为正源,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北支海拔5054米的无名山地东北处。
金沙江南北跨纬度9度以上,落差3300米,流急崖陡,江水蜿蜒曲折,漩涡无数,波涛起伏。水力发电靠的就是水的落差,这样巨大的落差正是金沙江在“水电人”眼里的魅力所在。作为金沙江最末尾的一级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装机容量640万千瓦,在金沙江流域的电站族群中,她既算不上是“大姐”,也算不上是“二姐”,但她对于宜宾、昭通,对于川滇两省经济的影响却能算是真正的“大姐大”,从各方面来看,其间接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向家坝水电站,在世界上不算最大,在中国也不算最大。然而在施工中却碰上了许多世界性的难题,运用了一项又一项世界顶尖的水电建设先进的技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水电建设之最。
在观景台上,回忆起当年向家坝水电站的建设情况,三峡建工建设部主任助理张鸾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可以称为世界水电站建设一个活的“博物馆”,很多技术难题在世界第一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也没有碰上,而在向家坝水电站建设中却一一碰上了。为输送高质量的混凝土砂石骨料,向家坝水电站建设的长达31.067公里(其中隧洞就达29.307公里)的长距离胶带半成品骨料输送线,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胶带输送线;首次采用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80万千瓦)的水轮机组;首次使用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地下厂房(三峡水电站全部是使用坝前厂房);首次使用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岩锚梁;首次碰到世界上空间最大的地下洞室顶棚锚索、锚杆和网喷技术难题;首次使用世界上最大的沉井群(三峡施工场地宽敞,没用沉井群);左岸大坝基础开挖和大型沉井群开挖时突然遇到20多米深的不良地质层,在国内水电建设史上也属罕见……
而这些技术难题,却没有一项难倒我们中国的工程师,每一项难题都在中国工程师的集体智慧中被一一破解。向家坝水电站建设中一系列“世界之最”的诞生,让我们正真看到了中国水电人勇攀高峰的大国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
一座水电站的建设,大国工匠精神固然是基石,但背后更凝聚了无数人的默默奉献与牺牲。
时光回溯到2006年11月,向家坝电站正式开工建设。库区淹没区域涉及云南省的绥江县、永善县、水富县,四川省的雷波县、屏山县、宜宾县(今宜宾市叙州区)共六个县。2012年6月,库区移民搬迁工作真正开始启动;同年10月,电站正式下闸蓄水。有谁能想到,从移民搬迁、旧居拆除,直至新水域的形成,这一系列复杂的搬迁竟在短短4个月内高效完成,展现了惊人的执行力与协作精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绥江新城的崛起速度令人瞩目。从基础工程破土动工到5万移民搬迁,这一浩大工程仅耗时一年多,见证了速度与质量的双重飞跃。搬迁后的绥江新县城,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水为主、依山建城、山水结合”的规划理念,着力打造湖滨生态园林城,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了美丽的山水画卷。而屏山新县城则于宜宾市邻近的曾溪之地重获新生,实现了异地重建的壮举。这一系列变迁,不仅是工程技术的胜利,更是人心凝聚、无私奉献的体现。
2012年8月,库区移民搬迁工作接近尾声,地面建筑物拆除工程全面启动,罗怀学再次来到屏山县城拍摄。站在屏山的对岸,一眼望去,整个县城已搬空,只留下一排排露着门框和窗户的房子,孑然伫立在风中。
“攀登高峰望故乡,风沙万里长……”在一个巷口,罗怀学隐约听到有低沉、哀婉的大提琴声传来,弥漫在县城上空,曲调感伤。
“你会唱?”罗怀学用低沉的声音问。那人说:“会,唱不全。”“来,我拉,你唱。”
琴弓与琴弦锯锉出低沉的音符,就像一叶叶利齿,每一下都锯在罗怀学的心上,前奏还没完,他早已泪流满面。没有观众,没有掌声,却是罗怀学一生中听到的最卖力、最动情的一首歌。
移民搬迁需要漫长的适应与被接纳的过程,这无异于一场触及心灵的“长征”。但不管怎么说,为了电站的建设,川滇两岸人民忍痛割爱,告别了曾经熟悉的乡土,告别了不能搬走的家园。他们的憨厚、淳朴、善良、包容,他们骨子里汩汩流淌的真情,他们支援国家建设牺牲奉献的精神,注定被历史所铭记。
迈入新时代的门槛,金沙江摇身一变,成为了驱动区域经济腾飞的核心动力。随着一座座水电站拔地而起,金沙江蕴藏的巨大水能资源被转化为电能,不仅惠及国内地区,还为四周的国家输送电能,同时,也为沿岸区域注入了强劲的经济活力。
昔日的贫困县——屏山县,依托国家移民安置政策的助力,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2月,屏山县成功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踏上了奔向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
“现今,屏山县的中小学及幼儿园,其教学与生活设施的水准,在宜宾市范围内都是数一数二的,这样的变化放在过去,简直是很难来想象。”一位教育工作者感慨道,“而这一切变化离不开向家坝水电站项目所带来的移民政策红利,以及电站后续持续不断的支持与援助。”这番话,道出了屏山县蜕变的背后故事。
向家坝电厂凭借三峡集团在金沙江水电领域的专项基金,总计斥资300万元人民币,成功帮助屏山县多所幼儿园及中小学,安装了共计292盏太阳能照明路灯、153套直饮水系统及3组热水供应设施,惠及学生群体超过两万人。
与此同时,与四川一江之隔、得江水之恩泽而繁荣的云南省水富市,在三峡集团专项资金的鼎力相助下,正积极调整与优化其产业体系,现已稳步构建起覆盖3200亩土地的猕猴桃种植园区。
水富市云富街道新寿村的年轻村民彭卫,作为“85后”的代表,曾多年远离家乡外出务工。然而,在得知家乡焕发了新兴起的产业生机后,他毅然决定返乡,投身于猕猴桃种植的创业浪潮之中。“过去,我们主要靠种植玉米和水稻为生,一年下来,除了满足基本温饱,几乎所剩无几,这也是为何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的原因。”彭卫感慨道,“而如今,我在果园里工作,每天能获得120元的稳定收入,土地流转的费用也逐年攀升。更让人高兴的是,我还持有村里猕猴桃产业8%的股份,还能享有可观的分红。村里已有超过百户家庭加入了这一个项目,这与以往的打工经历截然不同,我们有了归属感,看到了希望。”
据了解,向家坝电厂自2012年成立以来,通过金沙江水电基金项目,累计向水富市、屏山县、绥江县等库区地区,捐赠近3000万元,通过产业帮扶、教育帮扶、医疗卫生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持续改善库区周边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
一条江滋养了一座电站,一座电站又滋养了川滇两岸的人民。向家坝水电站不仅发挥着发电、防洪、航运、灌溉等综合效益,还具有拦沙和对溪洛渡水电站进行反调节等作用。建成之后的两座水电站联合运行,将下游沿岸的宜宾、泸州、重庆等城市的防洪标准从目前5年~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100年一遇的水平。
电站的修建还极大地改善了金沙江宜宾段以上105公里航道条件,使坝址以上航道由Ⅴ级提高到Ⅳ级。向家坝升船机2018年5月开始试通航,最大提升高度114.2米,可通过2×500t级船队和1000t级单船,已累计安全运作1.9万余厢次、载货量超过805万t,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此外,向家坝灌区可覆盖四川、云南所属的宜宾、泸州、自贡、内江、昭通等5市22个区县,灌溉面积530万亩,可补充解决灌区内143个城镇和400余万农村人口用水问题。与此同时,金沙江沿岸的农家乐、民宿、旅游景区等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产业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我沿着江边漫步,感受微风拂面,倾听江水低语,仿佛全世界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我与这条江的对话。我在想,流逝的光阴,会让许多往事沉入江底,但是这里曾经发生和存在的一切,特别是那些为了电站建设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移民干部和移民群众,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故事,绝不会在岁月的苍烟落照中消逝。
被金沙江滋养的不单单是向家坝水电站,不仅仅是滇川两岸的人民。位于电站库区四川一侧的屏山县书楼镇马湖府古城,也因水电站建设而生。
青砖黛瓦,土墙木屋,雕花门窗,深街古巷……雾霭沉沉中,让这座“搬”来的古城在光影朦胧间变得韵味十足。
“从三国章武三年(223年)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裁马湖府、留屏山县,屏山地区先后设马湖县、马湖州、马湖路、马湖府等,与‘马湖’之名有关的年份长达1488年,因此,马湖府文化是屏山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历史背景和文化遗存之一。” 屏山县图书馆馆长、研究马湖府文化的资深专家王浩全,说起马湖府古城,如数家珍。
因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启动,屏山沿金沙江的多个乡镇成为蓄水淹没区。为保护古城,当地政府经过两次文物调查和复核,最终确定将被淹没的屏山老县城及另外5个乡镇抢救出来的44处文物搬迁,进行异地保护。
马湖府古城占地116亩,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城内建筑全部为向家坝库区屏山境内的42处地面文物整体复建,有祠庙、民居、石刻、桥梁、城门、牌坊、古井等,古城从2016年3月开工建设,到2019年4月正式完工,历时3年。马湖府古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建筑文化、民间文化等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连接屏山历史与未来的重要文化纽带,成为无法替代的金沙江库区旅游一大亮点和川南旅游风景名胜重要景点,也成了金沙江流域一个记载着中国千年历史文明的独特符号。
古城的维护与复原是两个互为支撑、缺一不可的环节。维护构成了复原的先决条件与基石,唯有扎实的维护工作作为支撑,复原工程方能顺畅无阻地展开;反之,复原则是维护的关键策略与实践,通过精心复原,古城往昔的辉煌景致与深厚价值得以重现。
可以想见,在复建过程中,这里的实施工程人员面临的诸多挑战。首先,文物的拆卸与运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于当时交通条件有限,许多大型构件如石柱、石料等需要动用大型机械进行吊装与运输。其次,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实施工程人员需要小心翼翼地处理被虫蛀或损坏的构件,并运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做修复。此外,复建后的布局与规划也需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历史与现实的平衡,以确保古城既能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又能满足现代人的游览需求。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有难度的考量。幸而,经过数年的努力,一座崭新的马湖府古城在金沙江畔重新崛起。它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还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法,成为了一个集历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想想实施工程人员在中间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真要为他们点一个大大的“赞”!
步入马湖府古城,我仿佛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瞬间沉浸于往昔那古朴雅致的氛围中。古城的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无不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渊源。万寿宫、禹帝宫、平夷长官司、牌坊群……这些古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城中,或庄严雄伟,或精巧别致,共同构成了古城独特的风景线。尤其是那些用金丝楠木修建的庙宇和宫殿,更是价值连城,让人观之不禁赞叹连连。
而更有趣的是,与马湖府古城一江之隔的就是云南省水富市搬迁安置点——邵女坪。
驻足于马湖府古城,眺望对岸,邵女坪的景致如诗如画,花卉草木争奇斗艳,每一步都仿佛踏入新的画卷。沿着石阶缓缓而下,直至金沙江畔悠然呈现。碧波荡漾的江水、闪烁的金沙光芒、摇曳的椰影、穿梭的游艇以及欢声笑语的游乐场,这一切交织成一股热烈的气息,瞬间将你包裹其中。你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在细腻的沙滩上自由驰骋,或于露天酒吧悠然小憩,抑或漫步于沙滩,于椰影婆娑下共赏明月,沉醉于那份“久居尘嚣后,终得归宁静”的自在与惬意。
邵女坪,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旖旎的自然风光,被当地人誉为云南的“马尔代夫”。追溯往昔,当金沙江尚显狂野不羁之时,邵女坪脚下的“大兴号”区域,曾是热闹非凡的一隅。作为连接四川省屏山县书楼镇、水富市新寿村等周边村落与云南的重要桥梁,“大兴号”不仅是商旅行人必经之路的休憩站,更见证了商贸往来的繁荣景象。随着人流的汇聚,饭馆、客栈、杂货铺、供销合作社、粮食站、铁匠铺等配套设施相继兴起,逐渐演化成一个热闹非凡的小镇。“大兴号赶集去!”这句俗语,生动描绘了当时两岸人民贸易往来的繁荣景象,以及那份深植于心的集体记忆。
一边是,马湖府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让游客在感受历史的同时,领略到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边是,邵女坪则以其现代旅游的新宠身份,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旅行体验。这一古一今,交相辉映,共同加持,编织出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与自然交织的佳话。不能不说是金沙江的一种恩赐,不能不说是大自然神奇的造化。
当然,在未来的发展中,除了进一步改善交通设施之外,马湖府古城与邵女坪还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一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打造更具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和线路,让游客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探索和体验当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这样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两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会为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我们说,对古城的思考,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对历史的缅怀与尊重,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未来的期许与展望。让我们带着这份思考,继续前行在探索与保护古城的道路上。如此,才能更好地看见马湖府古城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在金沙江与岷江温柔相拥之处,矗立着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这座承载着2000多年建城史与近4000年酿酒辉煌的城市,是中国浓香型白酒无可争议的摇篮,享有“川酒誉满天下,其精髓尽在宜宾”的盛誉。
宜宾,依水而居,因江而兴。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仅孕育了这座酒都,也赋予了五粮液非凡的生命。五粮液,精选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五种优质谷物为酿酒原料,沿袭古老而精湛的酿造技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五粮烈酒先驱。其多粮固态酿造的传统,可追溯至千年之前,始于盛唐“重碧酒”的辉煌,那时便已采用多元谷物共酿之法。公元765年,“诗圣”杜甫造访宜宾,受杨使君盛情款待,品尝“重碧酒”后赞不绝口,“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挥毫写下《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赞其美酒令人忘却年华,激发无限诗兴。
时光流转至北宋,宜宾的姚君玉先生创立了姚氏酒坊,在“重碧酒”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试验,创新性地以大米、高粱、糯米、荞麦及小米,并融合当地安乐泉的甘冽之水,酿成了“姚子雪曲”。公元1098年,文学家黄庭坚莅临宜宾,与文人雅士共饮此酒,赞叹不已,挥笔写下《安乐泉颂》,盛赞姚子雪曲色泽如玉,清厚甘辛,堪称神品。
明朝初期,陈氏家族承袭“姚子雪曲”之精髓,创立“温德丰”酒坊,将配方中的小米更新为海外引进的玉米,从而诞生了更加完美的“陈氏秘方”。至清末,邓子均接手“温德丰”,更名为“利川永”,并于1909年在宴会上展示了这款佳酿。晚清举人杨惠泉品鉴后,建议将“杂粮酒”之名替换为“五粮液”,以彰显其集五粮精华于一身的独特魅力。此议一出,满座皆赞,五粮液之名由此传扬。
回溯历史长河,五粮液的发展历史可谓波澜壮阔。1950年,宜宾八大古传酒坊联袂成立联营社;1954年,邓子均无私献出“陈氏秘方”,并担任技术指导;1959年,正式定名为五粮液酒厂。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金沙江畔的503车间扩建,标志着五粮液从古老酒坊迈向世界名酒的跨越。酿酒师们在此开启了微生物工程的先河,成功移植古窖微生物至新窖,为中国白酒的现代化生产树立了典范。随后,经过数次扩建,五粮液构建起“十里酒城”的宏伟图景,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012345”核心价值体系。
1978年,在华罗庚先生的指导下,五粮液成功研发低度产品,他欣然题诗纪念:“名酒五粮液,优选味更醇;节粮五百担,产量添五成。豪饮李太白,雅酌陶渊明;深恨生太早,只能享老春。”以此赞美五粮液优选法下的醇厚口感与节粮增产的成就。
探访五粮液生态园区,就像亲历了一场传统酿酒技艺与现代科技交织的盛宴。园区内,工匠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法精湛地操作古老酿酒工具,每一举动都流露出对酿酒艺术的敬畏与热爱,正如作家王剑冰笔下所描绘的那样:“十里酒城,诠释着五粮液的精魂。一个车间一万多口窖池,三千多人。精干的汉子,上身着红衣,下身黑裤子,着健壮的臂膀和小腿。”场面之壮观,气势之恢宏,令人叹为观止。
步入五粮液“世界白酒活化博物馆”,展柜内陈列着历史悠远长久的一瓶瓶、一坛坛五粮液酒,令人目不暇接。它们在浓烈中彰显赤诚,平淡中流露温润,甘美中透出沧桑,余香中交织着岁月的和美韵味。每一滴酒,因年份各异,引发的感触与结论也各不相同。细想之下,人生的酸甜苦辣,不正如这一杯杯佳酿吗?
古窖池内,堆堆窖泥封藏着酒糟的秘密,散发着深邃而古老的气息。随行的解说员耐心介绍:“别小看这些窖泥,它们已超过700岁高龄,是微生物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家园。”五粮液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倾注心血,拥有窖池逾3.5万口,其中元明古窖池群无断代沿用至今,不仅是白酒行业的瑰宝,更是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的重要遗产。
多年来,五粮液屡获殊荣: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活国宝”窖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荣誉见证了五粮液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让今天的我们仍能品尝到跨越世纪的酒香,历久弥新。
漫步宜宾街头,酒香四溢,这座城市因酒而名扬四海。白酒产业对宜宾经济的贡献举足轻重,几乎占据宜宾GDP的半壁江山。作为“中国酒都”,宜宾甚至有一个机场,直接命名为“五粮液机场”。可见,酒元素在宜宾的发酵程度。宜宾与酒,早已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了。
在“大江之韵·探寻金沙江”活动中,四川经济日报社原总编辑李银昭分享了采访五粮液的感悟。他说,五粮液在追求未来的同时,不忘回顾来路与过去,从古老的酿酒智慧到现代科研引领,五粮液人用心讲述每一滴酒的“来源”故事,展现了非凡的智慧。
其实,五粮液人的智慧,更在于面对市场变化,勇于创新,不断精进产品与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这种对传统的坚守与对未来的探索,正是五粮液乃至宜宾不断前行的动力所在、希望所在!
联系人:陈经理
手 机:199-6995-9116
公 司:雷竞技网页入口
地 址: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于河工业园